(通讯员 韩静)11月6日上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朱祥坤莅临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做客“地学之光”第377讲学术论坛,作题为《埃迪卡拉纪磷的巨量聚集机制》的报告。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院长朱光有、党委书记杨全辉、副院长胡忠贵、教授何幼斌,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夏小平等出席讲座,地科学院和资环学院师生参加本次报告,报告会由地科学院院长朱光有主持。
朱祥坤研究员所做的《埃迪卡拉纪磷的巨量聚集机制》报告,介绍了埃迪卡拉纪是地球环境和生命演化的重要转折期,期间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大规模的磷块岩,是前寒武纪最大的一次成磷事件。本研究取湖北樟村坪和贵州瓮安陡山沱组磷块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地层学与岩相学、元素和Fe-Zn-C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手段,对埃迪卡拉纪磷的巨量聚集机制进行制约。
最后,朱祥坤研究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现场互动交流,围绕报告内容并结合自身科研工作和研究方向展开了深入探讨。本次报告师生反响热烈,深化了与会师生对同位素地球化学领域的理解和认识,丰富了与会师生的科研视野,激发了与会师生在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的创新思维。
会后,朱光有院长带领朱祥坤研究员一行参观了中国地层标本长廊和沉积模拟实验室。
报告人简介:
朱祥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1998年为牛津大学博士后,任牛津大学地球科学系研究员。2002年回国,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3年获国土资源部首批科技领军人才称号。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同位素地质研究室主任,自然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同位素丰度与原子量委员会领衔委员,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无机化学部领衔委员。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文章200余篇;2018年和2022年分别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2022年获全国“侨界贡献奖”一等奖。他的主要成果包括:修改铅元素原子量,所获成果被化学界最高国际学术组织“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采纳,并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学会2021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作为主要国际奠基人之一,从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的分析技术、学科理论、到应用示范等方面做出系统性开创性贡献,引领了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方向;在前寒武纪地球表生系统演化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发现了中元古代早期全球性氧化事件,率先提出成冰纪非冰期的古海洋渐进增氧模型,深化了对新元古代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的认识,完善了前寒武纪铁建造形成机制等。